《金屬》關稅擔憂影響 LME基本金屬全面下跌
(2025/07/08 06:42:19)

MoneyDJ新聞 2025-07-08 06:16:10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基本金屬期貨7月7日全面下跌,因對關稅擔憂的影響。期銅下跌0.7%至每噸9,784美元,期鋁下跌1.3%至每噸2,563美元,期鉛下跌1%至每噸2,037美元,期鋅下跌1.9%至每噸2,683美元,期錫下跌1.5%至每噸33,260美元,期鎳下跌0.9%至每噸15,130美元。

 

美國總統川普週一公布七個國家的對等關稅,來自日本、南韓、馬來西亞與哈薩克進口的商品將面臨25%的關稅。來自南非的商品將被課徵30%的美國關稅,而從寮國與緬甸進口的商品則將面對40%的關稅。對等關稅將自8月1日起實施。

印尼鎳礦業者協會(APNI)7月4日呼籲政府,應維持開採配額(RKAB)三年有效期限,以維持穩定的營商環境,而不是按原計劃恢復為一年期。印尼礦業部長上週三表示,政府計劃將礦業配額期限縮短為一年,以更有效控制供應,並支撐煤炭和鎳等大宗商品的價格。

印尼在2023年將RKAB的有效期限延長為三年,以減輕業者與主管機關每年辦理審批的負擔,儘管企業仍可每年提出配額調整申請。礦業部週四晚間發布聲明重申,此計劃旨在維持價格穩定,並減緩價格下跌對政府財政收入的衝擊。

APNI週五表示,儘管認同政府為維持礦業穩定所做的努力,但若縮短配額期限,將導致核准流程出現瓶頸,因為數以千計的業者每年都需重新申請配額。「政府應強化內部評估與監督能力,而非透過縮短許可期限來延長官僚程序,」APNI在聲明中表示。協會強調,中期的確定性對於投資與營運規劃至關重要。

《MINING.COM》報導,一項正在美國國會推進的立法,可能會取消一項旨在支持國內生產關鍵礦物的關鍵稅收抵免政策,這引發了礦業公司和投資者對美國供應鏈獨立性及新項目融資前景的擔憂。

這項被稱為《宏大美麗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的立法於今年稍早提出,並已於五月獲得眾議院通過。該法案提議逐步淘汰《2022年降低通膨法案》中所設立的第45X條先進製造生產抵免(Section 45X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Credit)。

這項稅收抵免提供對鋰、鎳、鈷和稀土等關鍵電池與工業礦物的國內開採、加工與回收活動10%的稅務獎勵。根據現行法案,自2031年起該稅收抵免將逐步削減,並於2034年完全取消。其他計畫條款,如風電與太陽能組件的稅收抵免,則預計更早到期。該法案現在將進入眾參兩院的協調程序,最終條文預計將於今年夏季出爐。

澳洲工業部報告表示,由於亞洲不鏽鋼產量強勁及電動車需求上升,2024年全球鎳需求持續增長。2024年,全球鎳消費成長5.0%,延續自2020年以來的強勁增長趨勢。中國仍是此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24年約佔全球鎳消費的三分之二。在其他國家中,作為全球第二大鎳消費國的印尼,其需求增長了16%;而日本、歐洲和美國則出現低成長甚至負成長。

2024年,全球不鏽鋼產量佔全球鎳需求的64%,仍是推動全球鎳需求的主要動力,該期間產量增長了6.5%。全球不鏽鋼生產仍集中於中國,該國2024年佔全球產量的40%,期間產量增長了7.5%。中國的增長得益於基礎建設與製造業投資及活動的持續強勁,以及其不鏽鋼產品對全球出口的大幅擴張。新興生產國如印度(增長11%)和印尼(增長15%)的不鏽鋼產量也呈現可觀增長,兩國皆大幅擴充國內產能,以支撐其房地產、基礎建設及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

2024年,來自電動車電池生產的鎳需求增長了8%。期間中國電動車銷量上升,滲透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抵消了美國與歐盟滲透率停滯的影響。隨著電動車產量的擴張,該產業佔總鎳需求的比例已從2018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16%。然而,磷酸鐵鋰(LFP)電池的日益普及(其不使用鎳作為原料),以及近期全球多項電池相關項目的延後,持續壓抑市場對電池用鎳需求在2025年的展望。

報告表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鎳需求將以每年5.4%的速度成長。這一增長預期將受到全球不鏽鋼產量持續成長(特別是來自新興生產國)以及對電池金屬與鎳前驅體需求加速的推動。預計到2030年,全球不鏽鋼產量將以年均5.5%的速度成長。這將由中國產量上升所驅動(儘管增速低於近年水準),該國持續的基礎建設與製造業投資,預期將成為需求穩定的推動力。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全球電池需求預計將在2024年至2030年間成長三倍,這將受到電動車(EV)與電池儲能系統大規模部署的持續推動。預計這將導致來自此類終端用途的鎳需求顯著增加,不論是絕對數量還是佔總鎳需求的比例。預計到2030年,用於電池的全球鎳需求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總終端需求的近30%。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